近年,職場不法侵害事件頻傳,從就業歧視、不法侵害到職場霸凌,造成勞工心理的壓力和創傷。7月24日,花蓮慈濟醫院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聯合舉辦「從職場不法侵害談心理韌性與復原力」研討會,期望在事件尚未發生前,就先強化工作者面對工作壓力的心理韌性與復原力。
搜尋-新聞報導
職業是民眾維持生計的重要方式,當職業因素造成傷病時,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往往還會影響一整個家庭。為了在職業傷病發生之前就開始預防,花蓮慈濟醫院於5月8日,承辦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的「職業傷病防治與保護宣導會」,邀請東部地區的勞工代表、主管機關與職業安全衛生夥伴們,深入探討職業安全衛生的多元樣貌。
小兒科主治醫師朱紹盈16日於花蓮慈院舉辦《孩子們》新書發表會。已創作第九本繪本的朱紹盈醫師表示,花東地區每年約有3000多名新生兒出生,所以這本書初版也會印行3300本,在花東五家醫療院所發送,希望偏鄉的孩子也能一出生就獲得書香陪伴,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天空。
為了推展智慧醫療,中央研究院孔祥重院士特地與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交流,對慈濟團隊推動智慧影像檢查輔助、智能輔助護理與糖共舞等印象深刻,尤其是急診部助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全面資訊化升級iDMAT相當讚賞。孔院士表示,臺灣的優勢是有各領域可以合作的人才,建議慈濟做更高階的智慧醫療,讓東部的AI發展及教育也能與世界接軌。
今年適逢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60周年,創會的杜詩綿教授將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帶向全新里程;他也是花蓮慈濟醫院首任院長,將醫療人才帶進花東,對東部醫療貢獻斐然,影響力至今不輟。13日醫學會特別到花蓮慈院舉辦「杜詩綿教授紀念大會」,感恩杜院長對東部醫療至今不歇的影響力,並致贈感謝狀,由高齡98歲的杜院長夫人張瑤珍女士和女兒杜芸芸代為接受。
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三十年前自願到許多醫護都不願去的花蓮服務,以病人為中心,率先成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並一路為花東育成留住傑出醫療人才,將花蓮慈院打造成「大刀的故鄉」,不遺餘力的提升東部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特別頒發「2025年醫療奉獻獎」,表彰陳培榕醫師對東部偏鄉健康始終如一的付出和貢獻,已成為東部頭頸癌患者最值得信賴的生命守護者。
「醫師,我感覺心臟蹦蹦跳,還忽快忽慢怎麼辦?」小心,這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徵兆,花蓮慈濟醫院參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聯合41家醫院舉辦心律不整衛教活動,在7月5日舉辦「心動列車」心房顫動衛教講座,由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陳威佐醫師,透過宣導呼籲民眾注重心房顫動。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滿30週年,對推動健康平權具有深刻意義。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與花蓮慈濟醫院13日舉辦慶祝活動,以美國、日本、加拿大的社會福利和照護先例為借鏡,台灣北、中、南、東代表醫院分享在偏鄉執行全人整合照護計畫IDS的成果故事。健保三十年後將落實跨領域團隊支持「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強化社區連結、導入科技運用以改善民眾生活型態,擴大偏鄉及全民的健康福祉,落實健保精神,達到健康台灣的終極目標。
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愛在花東蔓延時》首映會上,跟著影片中曾獲金鐘獎蘇達的腳步,看見醫療團隊上山下海,在偏鄉、離島醫療照護服務的現況與挑戰。「政府有看到我們偏鄉醫療的不足。」臺灣最大山地鄉,花蓮秀林鄉衛生所主任田惠文說,24年來,花東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 IDS )請醫院跟衛生所合作,對偏鄉的幫助是非常大。
隨著地震後環境逐步穩定,2025年6月7日,在花蓮縣衛生局、秀林鄉衛生所及花蓮慈濟醫院的整合評估下,睽違一年之久的「天祥假日門診」終於重新啟動,再度為花蓮縣秀林鄉天祥地區的居民與旅客,帶來醫療服務。此次重啟不僅是一場例行的醫療門診,更是震後重建的重要進程,展現出醫療守護生命的初衷與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守護偏鄉民眾健康的堅持。